技术≠万能:厘清智能驾驶的认知误区
“开启自动驾驶,解放双手”——这样的宣传话术曾让许多消费者误以为车辆能完全自主行驶。事实上,根据国家标准,L3级及以上才能称为“有条件自动驾驶”,而目前尚无量产车型达到这一水平。多数系统的核心功能仍是辅助人类驾驶,而非取代驾驶员。
技术局限性在复杂场景中尤为明显。例如,夜间光线不足时,纯视觉方案易出现误判;面对施工路段或突发障碍,系统可能无法及时响应。智能汽车展了解到,部分车企为降低成本,选择简化传感器配置,这进一步放大了安全风险。法律界人士指出,当前法规尚未明确智能驾驶事故的责任划分,消费者维权面临重重困难。
对此,多地政协委员呼吁加强立法,要求车企明确标注功能风险,并强制开展用户培训。“技术发展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一观点正成为行业共识。
安全底线:驾驶员的“不可替代性”
无论技术如何进步,驾驶员始终是行车安全的一道防线。过度依赖辅助驾驶可能导致多重隐患:反应能力退化:长期依赖系统控制车速或方向,驾驶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可能减弱;场景适应性不足:雨雪天气、复杂路况下,系统误判概率升高;注意力分散:部分用户因信任技术而放松警惕,甚至出现分心驾驶行为。
交管部门多次提醒,使用智能驾驶功能时,驾驶员需保持双手接触方向盘,并随时准备接管车辆。尤其在隧道出入口、弯道或车道线模糊区域,人工干预至关重要。
智能汽车展观察到,部分车企已开始优化人机交互设计,例如增加系统脱管提醒频率、强化风险警示功能。这类改进虽无法彻底消除风险,却为安全驾驶增添了更多保障。
未来之路:平衡创新与责任的“共生法则”
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绝非替代人类,而是通过人机协同提升出行效率与安全性。要实现这一愿景,需多方协同努力:
车企:摒弃激进宣传策略,以透明化沟通建立用户信任;
政策制定者:加快完善责任认定法规,推动技术标准统一;
消费者:理性看待技术能力,避免盲目依赖系统功能。
值得期待的是,随着5G、车路协同等技术的普及,智能驾驶将逐步从“单车智能”迈向“全局智能”。例如,车辆可通过实时获取交通信号或道路施工信息,提前调整行驶策略。这种“车-路-云”一体化模式,或将成为降低事故风险的关键突破点。
智能驾驶的浪潮不可逆转,但唯有坚守安全底线,技术才能真正服务于人。正如行业会议所强调的——“创新与责任,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