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电子技术展览会
2025.10.28-30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

智能汽车展|智驾浪潮:北京如何领跑自动驾驶新赛道

在即将启幕的智能汽车展上,自动驾驶的新实践成果将成为焦点。北京,这座千年古都正以立法创新与技术突破为双轮驱动,悄然改写城市交通的未来图景。从Robotaxi的街头试水到无人配送车的社区穿梭,一场关于出行方式的静默革命已拉开序幕。

 

法规破冰:自动驾驶驶入“法治车道”

 

今年初,北京市率先推出自动驾驶专项法规,为技术商业化扫清制度障碍。新规不仅明确L3级自动驾驶车辆的上路权限,更首次界定事故责任主体——主机厂、技术供应商与安全员需共同担责。这一立法突破,被视为中国智能交通发展的里程碑。

 

政策护航下,亦庄、顺义等区域已化身“自动驾驶试验田”。Robotaxi车队在高铁站与商圈间灵活接驳,无人配送车穿行于社区驿站,甚至自动驾驶环卫车开始接管街道清扫任务。这些场景的背后,是本土企业如文远知行、新石器等构建的多元产品矩阵,覆盖载客、物流、环卫等核心领域。

 

技术落地:从实验室到街头巷尾

 

自动驾驶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复杂城市环境的精准解读。在京郊某测试区,车辆搭载的激光雷达与毫米波雷达可实时生成厘米级高精地图,预判行人意图、识别临时路障。通过“车-路-云”协同系统,红绿灯状态、施工路段等动态信息被同步至车载终端,大幅降低突发状况的应对延迟。

 

安全始终是技术落地的底线。企业普遍采用三重冗余设计:感知系统多传感器交叉验证、控制算法双备份运行、远程监控中心实时接管。即便在暴雨或夜间场景下,车辆仍能保持稳定决策。某企业透露,其自动驾驶系统已通过数千万公里的虚拟仿真与实路测试,相当于绕地球数百圈。

 

生态构建:产业链的协同进化

 

北京的自动驾驶生态呈现出“金字塔”结构:顶端是百度、小马智行等技术巨头,中层涌现出聚焦细分场景的创新企业,底层则由传感器、芯片供应商支撑。这种分工协作模式,加速了技术从研发到商用的转化效率。

 

以无人配送为例,新石器开发的第三代车型已实现“一次充电续航200公里+载重500公斤”的性能突破。通过与物流企业合作,其无人车在“一公里”配送中成本降低近四成,同时缓解了人力短缺压力。而在环卫领域,自动驾驶清扫车可自主规划路线、识别垃圾类型,作业效率提升30%以上。

 

挑战与未来:平衡创新与安全的艺术

 

尽管技术进步显著,大规模普及仍面临多重考验。法律层面,如何界定人机共驾时的责任边界?保险行业能否开发适配自动驾驶的险种?数据安全方面,车载“黑匣子”的信息归属与隐私保护亟待规范。

 

行业共识是,自动驾驶的成熟需经历“技术-法规-社会认知”三重迭代。清华大学某教授指出:“未来三年将是关键窗口期。车企需从‘功能堆砌’转向‘场景深耕’,政府则应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推动路权分配、基础设施升级等系统性改革。”

 

智能汽车展前瞻:北京样本的全球启示

 

本届智能汽车展上,北京经验将成为重要议题。展商将呈现三大趋势:

1. 车路协同商业化:5G与边缘计算赋能,实现超视距风险预警;

2. 低成本传感器方案:固态激光雷达量产,推动整车成本下降;

3. 人机交互革新:AR-HUD与语音助手重构驾乘体验。 

 

这些创新不仅关乎技术本身,更映射出城市治理思维的转变——当自动驾驶从科幻走入日常,它终将重塑人们对效率、安全与自由的认知。

 

结语

 

北京自动驾驶的法治化进程,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技术创新与制度包容的共生关系。正如智能汽车展主题所揭示的“驱动未来,智享出行”,这座城市的探索或许正在为全球智能交通写下东方注脚。当方向盘逐渐隐入代码洪流,人类与机器的共舞,或将开启移动文明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