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电子技术展览会
2025.10.28-30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

智能汽车展|智能化竞速时代:汽车产业的突围与重构

 

在即将启幕的智能汽车展上,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的展台比邻而峙,形成微妙的竞争镜像——一边是大众、丰田携燃油车智能化方案重装亮相,另一边是小鹏、蔚来以高阶智驾技术展示未来出行图景。这场无声的较量,正是汽车智能化下半场的缩影:当电动化浪潮渐趋平缓,智能化成为决定企业生死的新战场,一场关于技术路线、产业生态与商业逻辑的重构大幕已然拉开。

 

从功能升级到生态重构:智能化重塑产业竞争格局

 

如果说电动化是汽车产业的“动力革命”,那么智能化正在掀起一场更为深刻的“认知革命”。搭载城市NOA功能的车辆自如应对复杂路况,智能座舱通过情绪识别调整空调温度,这些曾经存在于概念中的场景,已成为量产车型的标配。消费者的关注点,正从引擎轰鸣声转向芯片算力与算法迭代速度,从机械性能参数表转向软件订阅服务协议。

 

传统车企的智能化转型,始于一场艰难的“补课”。面对新势力在智驾算法上的先发优势,比亚迪、吉利等自主巨头加速释放技术储备:比亚迪的“天神之眼”系统打通全场景智驾,吉利与阶跃星辰的大模型合作重塑座舱交互逻辑。而大众、丰田等合资品牌则选择“双线作战”:一方面在ID.、铂智等电动平台上搭载高阶智驾方案,另一方面对探岳、帕萨特等燃油车进行智能化改造,试图以“燃油车智能化”守住基本盘。正如一汽-大众在技术宣讲中所言:“智能化不是电动车的专属,燃油车同样需要通过智驾升级重新定义价值。”

 

新势力车企则延续了技术激进主义风格。小鹏的XNGP实现“无图全场景”智驾落地,蔚来的NAD系统通过换电网络构建数据闭环,华为ADS依托百万公里真实路况数据训练出“类人决策”能力。这些企业的竞争逻辑在于:以硬件预埋+软件订阅模式,将汽车从一次性销售的硬件产品转化为持续盈利的服务平台。

 

供应链蝶变:从硬件集贸到软件共生

 

曾经占据C位的博世、大陆等国际Tier1,如今正与地平线、华为、速腾聚创等本土科技公司共享舞台。博世的展台不再以机械制动系统为核心,而是展示基于高通8295芯片的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大陆集团的展区里,与地平线合资的“大陆芯智驾”方案成为焦点,传统硬件巨头正加速向“硬件+软件+算法”的全栈服务商转型。

 

这种转变源于智能化对供应链逻辑的颠覆。当智驾系统需要处理每秒GB级的传感器数据,当座舱交互依赖多模态大模型实时运算,零部件的竞争核心从“硬件精度”转向“生态协同”。地平线的征程6芯片以33.97%的市占率领跑自主品牌智驾计算方案,其优势不仅在于算力参数,更在于与主机厂深度绑定的算法共创模式;禾赛科技的激光雷达占据全球80%市场份额,靠的是与小鹏、理想等企业同步开发的“硬件-数据-算法”闭环。在智能汽车展的技术论坛上,“共生型供应链”成为高频词——车企与供应商不再是简单的采购关系,而是通过联合研发、数据共享形成利益共同体。

 

国际零部件巨头的本土化策略,折射出中国智能化生态的独特优势。安波福将中国软件总部落户上海,大陆集团在常熟新建电子悬架工厂,这些动作不仅是为了贴近市场,更是为了融入中国快速迭代的技术网络。正如安波福CEO在展会上的演讲:“在智能化时代,供应链的竞争力取决于‘软件迭代速度’,而中国拥有全球最密集的智能驾驶研发资源和最严苛的场景验证环境。”

 

淘汰赛加剧:技术突围与商业落地的双重考验

 

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自动驾驶领域融资额同比下降47%,超过30家初创公司陷入经营困境。这场淘汰赛揭示出一个残酷现实:在智能化赛道,仅有技术领先并不足以存活,商业落地能力与成本控制水平同样关键。

 

传统车企的“韧性”在此时显现。尽管在智驾算法上起步较晚,但比亚迪、吉利依托百万辆级的产销规模,能够分摊高昂的研发成本;大众、丰田通过“油电并举”策略,用燃油车利润反哺智能化投入。而新势力车企则面临“规模-亏损”悖论:小鹏、蔚来每售出一辆高阶智驾车,仍需补贴数万元算力硬件成本。“如何突破盈利瓶颈”成为车企高管们的核心议题——有人提出订阅制商业模式,有人探索数据服务变现,更多人意识到:智能化竞争终将回归商业本质,没有可持续盈利模式的技术创新,终将沦为空中楼阁。

 

技术路线的选择同样充满不确定性。当行业从“传感器堆砌”转向“效率优先”,当智驾方案从“多模块分立”进化到“端到端一体化”,曾经的技术领先者可能瞬间落后。某新势力工程师在展会上透露:“我们2023年主推的‘激光雷达+高精地图’方案,到2025年已被纯视觉方案超越,技术迭代速度远超预期。”这种快速变化,要求企业在研发投入上保持敏捷性,在生态合作中预留技术切换空间。

 

未来图景:在开放与博弈中寻找平衡

 

站在智能汽车展的展望区,行业的未来呈现出多元可能:一方面,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企业正构建“垂直整合”生态,试图从芯片设计到用户运营全链条把控;另一方面,地平线、Momenta等第三方平台倡导“开放共赢”,为中小车企提供标准化智驾解决方案。这种“垂直化”与“平台化”的博弈,将决定未来产业是走向垄断还是形成多元共生。

 

对于中国车企而言,智能化既是挑战更是机遇。马斯克在展前采访中预言:“如果没有贸易壁垒,未来十大车企可能有九家来自中国。”这种判断的依据,在于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与智能化产业链,以及最庞大的本土市场。但挑战依然存在:如何在数据安全与技术创新间找到平衡,如何应对欧美市场的本土化合规要求,如何培育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智能化不是终点,而是汽车产业持续进化的起点。无论是传统车企的转型突围,还是新势力的技术攻坚,最终都要接受市场与时间的双重检验。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智能化下半场,没有永远的领跑者,也没有注定的失败者。唯一确定的是:那些能够平衡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善于整合产业资源并尊重用户需求的企业,终将在这场竞速赛中占据先机。欢迎加入智能汽车展,共同见证产业变革,把握智能化时代的无限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