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电子技术展览会
2025.10.28-30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

智能汽车展|智能汽车狂飙时代:如何让速度与安全共舞

 在新能源智能车产销屡创新高的今天,如何让产业在狂飙中守住安全方向盘,从“速度美学”转向“安全底线”成为摆在所有从业者面前的必答题。即将开幕的智能汽车展或许会为您提供答案。

 

一、当“速度崇拜”遭遇安全瓶颈:产业狂飙的隐忧

 

 展会上某新势力品牌的性能车型旁,一位资深赛车手出身的工程师坦言:“我们不否认极致性能的技术价值,但民用车过度追求马力参数,就像给新手司机一把赛车钥匙。”这番话戳中了行业痛点:当部分车企将“百公里加速”作为核心卖点,甚至衍生出“鬼火少年专属座驾”的亚文化联想,技术创新的初心正在被流量逻辑扭曲。更值得警惕的是,后轮驱动大马力车型在湿滑路面的失控风险,以及隐藏门把手在事故中可能导致的逃生障碍,都在提醒行业:速度的狂欢不能以安全为代价。

 

 辅助驾驶领域的“宣传迷雾”同样引人担忧。展台上多款标注“高阶智能驾驶”的车型,其核心功能仍停留在L2级组合辅助驾驶层面,但“全路况适应”“脱手无忧”等营销话术,正在模糊技术边界。正如中国汽研在展会发布的报告指出:62%的用户误认为L2级系统可应对突发路况,而实际事故中因过度依赖辅助驾驶导致的伤亡案例,80%与误导性宣传直接相关。这种认知错位,让本应提升安全的技术,反而成为新的风险源。

 

二、从“野蛮生长”到“价值深耕”:安全共识的觉醒

 

 好在展会传递出积极信号:越来越多车企开始在技术展板上增设“安全说明书”,某传统车企甚至将碰撞测试实验室“搬”进展厅,用拆解的电池包与车身结构,直观展示安全设计细节。这种转变源于行业对“快与稳”关系的重新理解——小米汽车SU7的设计师在论坛分享时提到:“我们在追求性能的同时,为电机增加了三重过热保护,为电池包设计了毫秒级断电机制,这些‘看不见的慢功夫’,才是智能车的真正底气。”

 

 辅助驾驶展区的“人机共驾”主题体验区,成为展会人气焦点。在这里,用户通过模拟系统亲身体验:当暴雨模糊摄像头视野时,L2级系统如何发出接管警报;在无标线乡村道路,高阶辅助驾驶的能力边界究竟在哪里。这种“技术透明化”的沟通方式,正在重塑用户信任——数据显示,接受过安全培训的用户,辅助驾驶误用率降低40%,主动接管的响应速度提升30%。

 

三、构建安全新范式:从企业自律到标准共建

 

 首先是技术定义的标准化突围。针对当前“高阶智能驾驶”“全自动泊车”等模糊概念,建议参照国际通行的SAE分级标准,在车机界面、宣传物料中强制标注功能等级与适用场景,如同药品说明书般明确“禁忌症”。某德系车企展示的“安全可视化系统”,通过AR投影实时显示辅助驾驶的“感知盲区”,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其次是监管体系的全链条升级。展会期间,工信部相关负责人透露,正在制定的《新能源汽车安全强制标准》将覆盖三大领域:功能安全(如AEB系统全时速响应测试)、结构安全(如隐藏门把手机械解锁强制要求)、数据安全(如驾驶行为数据加密存储规范)。这些标准的落地,将终结“企业自定安全门槛”的混乱局面。

 

 最后是产业生态的协同进化。保险公司与车企的合作展区令人眼前一亮:某财险公司推出“智能车安全评级保险”,根据车辆的主动安全配置、事故率数据动态调整保费;电池企业与车企联合研发的“5C快充安全认证”体系,将充电安全性纳入技术考核指标。这种“安全价值市场化”的探索,正在构建“安全投入-用户认可-商业回报”的良性循环。

 

 即将到来的智能汽车展,不应只是新技术的秀场,更应成为安全共识的凝聚地。让我们共同期待,在速度与安全的平衡木上,中国智能汽车产业能走出一条既充满创新活力,又筑牢安全底线的康庄大道。这,才是产业送给用户、送给未来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