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电子技术展览会
2025.10.28-30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

智能汽车展|智能与电动:汽车产业的十字路口

智能汽车展上,全球车企的目光正聚焦于一场静默的产业革命——智能驾驶与电动技术的分野逐渐清晰。曾被视为“一体两面”的智能电动车概念,如今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分化。这场变革不仅关乎技术路径的选择,更将重塑未来十年的行业格局。

 

从融合到分界:一场认知革命

当电动汽车的普及率持续攀升,行业开始意识到:电动化只是产业转型的入场券,真正的竞争高地在于智能化。有观点认为,未来市场将形成明确的分层——15万元以下的车型聚焦于电动代步功能,而20万元以上的产品必须搭载高阶智能驾驶系统。这种分化,恰如功能手机与智能手机的迭代逻辑:前者满足基础需求,后者定义未来体验。

智能汽车展了解到,部分传统车企凭借规模化生产占据市场优势,但其产品更多是“电动化的燃油车”,仅将中控屏替换为平板电脑,并未触及智能内核。相反,新势力品牌则通过自研算法与数据积累,逐步构建起技术壁垒。这种差距折射出一个现实:当前中国汽车产业仍处于电动化转型阶段,智能化竞赛才刚刚拉开帷幕。

 

L3智驾:高端市场的入场券

行业共识表明,L3级自动驾驶能力将成为高端车型的核心卖点。不同于L2级辅助驾驶需要驾驶员随时接管,L3系统允许用户在特定场景下完全交由车辆控制。这种技术跨越不仅需要强大的环境感知与决策能力,更依赖底层硬件的深度整合。

头部企业正通过两条路径争夺话语权:一是自研芯片与操作系统,构建从感知到执行的全链路闭环;二是依托生态合作,整合优质供应链资源。例如,某科技企业推出的智驾解决方案,已实现从高速公路到城区的场景覆盖,其核心在于将通信技术与车辆控制深度融合。这种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持续数年的算法优化与海量数据训练。

 

然而,技术同质化仍是行业痛点。多数车企依赖第三方供应商的标准化方案,导致不同品牌的智驾体验趋于雷同。正如手机行业的“芯片+系统”组合决定高端地位,汽车产业也在呼唤真正的差异化创新——唯有掌握底层技术,才能跳出价格战的泥潭。

 

用户需求:定义产品的终极标尺

在技术狂飙的同时,消费者需求始终是行业发展的锚点。调研显示,超八成用户愿意为可靠的智能驾驶功能支付溢价,但安全性与透明度仍是决策的关键。这要求车企在追求功能创新的同时,必须建立清晰的技术边界说明体系,并通过用户教育强化安全认知。

值得关注的是,高端市场正在形成新的价值标准。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能用”,而是追求“好用”甚至“爱用”。例如,某豪华品牌推出的智驾系统,既保留了品牌独有的操控质感,又针对中国复杂路况进行本土化优化。这种“技术+体验”的双重升级,正在改写高端汽车的定义——智能不再是配置清单的附加项,而是产品灵魂的组成部分。

 

生态重构:协作时代的生存法则

智能驾驶的复杂性决定了单一企业难以包揽所有环节。当前,产业正从零和竞争转向生态协作:传统车企借力科技公司的算法优势,科技企业依托车企的制造经验,双方形成互补型创新网络。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研发成本,更催生出“全局最优”的解决方案。

以某合资项目为例,传统豪华品牌与科技企业联合开发的智驾系统,既保留了机械性能的细腻调校,又融入了前沿AI算法的场景适应能力。这种“双向赋能”模式证明:在智能化下半场,开放合作比封闭自研更具生命力。

 

结语:共赴产业变革新篇章

当电动化浪潮退去,智能化将成为检验车企成色的试金石。智能汽车展期待您的参与,共同见证这场由技术、需求与协作驱动的产业跃迁。无论是深耕制造的传统巨头,还是锐意创新的科技新锐,唯有以用户为中心,以技术为基石,以开放为姿态,才能在分化与融合的十字路口找到前行方向。

 

未来已来。那些能够将智能技术转化为真实价值的车企,终将在新一轮竞赛中脱颖而出。而这一切,终将汇聚成推动汽车产业向更高维度进化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