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电子技术展览会
2025.10.28-30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

智能座舱展|智能座舱开启汽车价值增长新纪元

智能座舱展上,全球汽车产业的焦点再次汇聚于这一变革性领域——座舱不再是冰冷的驾驶空间,而是融合感知、交互与情感的智能生态。随着技术迭代与消费需求升级,智能座舱正成为车企争夺用户心智的核心战场,驱动行业价值向全新维度攀升。

 

市场趋势:从功能堆砌到体验升级

当前,智能座舱已从单一功能叠加转向多模态协同发展。消费者购车时,座舱的智能化配置成为关键决策因素,车企则将其视为差异化竞争的核心抓手。智能座舱展了解到,国内乘用车市场智能座舱渗透率已突破七成,新能源领域更是接近九成。这种高渗透率背后,是AI大模型、高算力芯片、柔性显示等技术的强力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正在向两极延伸:高端车型聚焦情感化与个性化体验,中低端车型加速智能化普惠。例如,中控屏、语音交互等功能已接近标配,而AR-HUD、多屏联动等进阶配置正快速下沉至20万元以下市场。这种“高端精进、低端普及”的双轨策略,正在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核心功能:重新定义人车关系

智能座舱的价值增长,源于其对用户体验的深度重构。从视觉、听觉到触觉,多维感知技术让座舱成为“懂用户”的智慧伙伴。

 

视觉交互:车载显示正向大尺寸、高清晰度演进。贯穿式一体屏、副驾娱乐屏等设计打破传统布局,AR-HUD将导航信息投射至前方路面,大幅提升驾驶安全性。柔性显示技术的突破,更让可折叠屏幕成为未来座舱的新亮点。

 

听觉体验:车载声学系统从“听个响”向沉浸式音场升级。部分车型搭载超过20个扬声器,配合功率超2000W的功放,打造剧院级音效。新能源车型尤其注重声学优化,甚至通过算法模拟引擎声浪,平衡电动车的静谧性与驾驶激情。

 

智能监测:DMS驾驶员监测系统加速普及,通过面部识别与情绪感知,实时保障行车安全。部分车型新增车内生命体征监测功能,避免儿童或宠物被遗忘的悲剧。这些技术不仅满足法规要求,更成为车企彰显人文关怀的差异化标签。

 

语音控制: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突破,让语音交互从“指令执行”升级为“主动服务”。支持免唤醒、全车分区识别的系统,可同时处理导航、娱乐、温控等多线程需求,甚至通过大模型实现知识问答与内容创作,让座舱变身“移动智能助手”。

 

技术前瞻:生态融合与场景创新

未来的智能座舱,将是硬件、软件与生态的深度融合。在智能座舱展上,行业领袖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

 

多模态交互:手势控制、眼动追踪、气味模拟等新技术将打破屏幕与按键的局限,让交互更趋近人类本能。例如,通过识别驾驶员手势,车辆可自动调节空调温度或切换音乐。

 

空间重构:座舱设计从“固定布局”转向“百变空间”。电动滑轨座椅、可隐藏式屏幕、模块化储物系统,让车辆根据不同场景灵活切换模式——通勤时是高效办公舱,露营时秒变休闲客厅。

 

车外交互:智能表面与DLP大灯技术,让车辆与外界的沟通更具温度。车灯可投射斑马线提示行人,车身屏幕显示充电进度或天气信息,甚至通过UWB技术实现无感解锁,让科技与生活场景无缝衔接。

 

AI代理:基于大模型的AI代理将深度融入座舱生态。它不仅能规划行程、推荐餐厅,还能学习用户习惯,自动调节座椅角度、香氛浓度,甚至在你疲惫时播放舒缓音乐。这种“类人”的服务能力,或将重新定义汽车与用户的关系。

 

生态协同:跨界融合激活新价值

智能座舱的进化,离不开产业链的开放协作。芯片厂商、软件开发者、内容服务商正形成紧密生态网络。例如,某科技企业联合车企推出开放式开发平台,允许第三方开发者定制HMI界面或语音技能,极大丰富了座舱功能多样性。

 

与此同时,传统供应商与科技新锐的边界逐渐模糊。国际巨头加速本土化研发,针对中国路况与用户习惯优化算法;本土企业则通过自研操作系统与工具链,构建全栈技术能力。这种“全球技术+本土洞察”的模式,正在催生更具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结语:共绘智能出行新图景

当技术突破与用户需求共振,智能座舱的价值增长故事才刚刚开始。智能座舱展期待您的参与,共同探索这场由创新驱动的产业变革。无论是车企、供应商还是开发者,唯有以用户体验为原点,以开放生态为路径,才能在智能化的浪潮中赢得先机。

 

从功能到情感,从工具到伙伴,智能座舱正在重新定义汽车的灵魂。未来已来——那些能够将复杂技术转化为简单美好的企业,必将成为引领行业向新而行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