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智能驾驶行业迎来关键转折,一场关于技术整合与场景适配的变革正悄然上演。在智能汽车展上,从头部车企到科技供应商,“平台化”成为高频词汇,各大玩家通过构建覆盖多算力、全场景的技术体系,推动智能辅助驾驶从高端专属走向全民普及,行业竞争焦点也从单一技术突破转向系统化解决方案的比拼。
全民时代开启:平台化成为破局关键
开年以来,车企智能化战略发布会密集召开,比亚迪、吉利、奇瑞等品牌相继推出全系列辅助驾驶产品矩阵,宣告智能辅助驾驶“全民时代”的到来。在智能汽车展上,比亚迪“天神之眼”、吉利“千里浩瀚”、奇瑞“猎鹰智驾”等方案备受关注,这些体系化产品以“分层覆盖”为核心,针对不同价位车型打造差异化方案。例如,比亚迪为经济型车型海鸥配备基础版系统,将智能辅助驾驶门槛降至7万元以下;奇瑞小蚂蚁智驾版更是以6万级价格,让入门级用户也能体验基础辅助功能。
供应商阵营同样动作频频。华为乾崑ADS推出四大版本,从基础版到旗舰版覆盖不同市场;地平线构建算力矩阵,满足从L2+到L4的进化需求;Nullmax则通过全栈自研的MaxDrive方案,实现从行泊一体到舱驾融合的跨场景覆盖。行业共识逐渐清晰:只有通过平台化架构整合硬件、算法与数据,才能在控制成本的同时快速适配多样化需求,正如Nullmax创始人徐雷在展会上所言,“智能驾驶需要像手机一样,为不同‘用户’定制最合适的方案”。
技术架构重构: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建
平台化战略的核心,是打破传统技术开发的“烟囱式”模式,构建可扩展、可复用的模块化体系。智能汽车展了解到,头部企业正通过三大路径实现技术整合:
算力弹性适配,打破硬件依赖
过去,高阶辅助驾驶对高算力芯片的过度依赖导致成本高企,而平台化技术通过算法优化让中端芯片发挥更大价值。Nullmax的MaxDrive方案基于高通SA8775(48TOPS)和黑芝麻C1296(52.5TOPS)等芯片,通过极致算力调度,在10-15万元车型上实现城市通勤、跨楼层泊车等功能。这种“硬件解耦”能力让车企可灵活选择芯片方案,兼顾性能与成本。
场景深度融合,提升用户体验
从单纯的高速领航到全场景应对,辅助驾驶正从“功能堆砌”转向“场景理解”。行泊一体域控方案已成为主流,将行车与泊车功能集成,实现传感器与算力共享。进一步升级的舱驾融合方案则打通智能座舱与驾驶辅助,例如车辆泊车时自动关闭车窗、调取环视影像,形成跨系统协作。这种“场景化思维”让辅助驾驶更贴近真实用车需求,尤其在城市复杂路况中,系统对加塞车辆、横穿行人的处理愈发成熟,接近人类优秀驾驶水平。
数据闭环驱动,加速技术迭代
平台化的另一优势在于构建高效的数据进化体系。Momenta的“量产数据+Robotaxi验证”双轮驱动、Nullmax的BEV-AI技术架构,均通过量产场景积累真实数据,反哺算法优化。这种“数据-算法-应用”的闭环,让系统在应对中国复杂路况、欧洲严格法规、日韩狭窄街道时更具适应性,为国产方案走向全球奠定基础。
竞争维度升级:从参数比拼到价值深耕
随着平台化能力成为标配,行业竞争正进入新维度——谁能更精准洞察用户需求,谁就能占据先机。一方面,中低端市场成为必争之地。数据显示,2024年行泊一体域控方案渗透率大幅提升,反映出主流消费者对基础辅助功能的旺盛需求。车企与供应商通过简化硬件配置、优化软件架构,让智能辅助驾驶不再是高端车型的“奢侈品”。
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回归用户价值本质。Nullmax的HiP-AD方案放弃依赖大语言模型的“算力军备竞赛”,通过端到端设计实现感知规划一体化,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时降低开发门槛。这种“去浮夸化”的技术路径,折射出行业从追求参数噱头到聚焦实际体验的转变。
站在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智能辅助驾驶的未来图景逐渐清晰:它不再是少数人的科技玩具,而是融入日常出行的实用工具。从行泊一体到舱驾融合,从高速场景到城市全域,平台化技术正搭建起全民可及的智能出行阶梯。
智能汽车展期待您,共同见证这场从技术到体验的深度变革。当平台化成为产业底色,当场景理解力取代算力比拼,那些真正扎根用户需求、构建技术生态的企业,终将在这场全民普及浪潮中脱颖而出,引领智能驾驶迈向更广阔的未来。无论您是寻求创新方案的车企,还是期待前沿技术的观众,这里都将为您呈现智能出行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