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电子技术展览会
2025.10.28-30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

智能汽车展|智能驾驶行业换挡:从喧嚣回归理性,迈向稳健发展新征程

智能汽车展上,不少参观者发现,曾经频繁出现在各大新能源车企宣传物料中的“智能驾驶”一词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为谨慎的“辅助驾驶”表述。理想、小米、蔚来等品牌的展台上,无论是新车海报还是功能讲解,都开始强调驾驶辅助系统的具体功能,而非此前充满未来感的“智能驾驶”概念。这种集体性的宣传转向,不仅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讨论,更折射出智能驾驶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自我调整与理性回归。

 

监管与自律双轮驱动,行业告别“概念炒作”

车企宣传口径的转变,并非单纯的营销策略调整,而是监管收紧与行业自律共同作用的结果。2025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智能网联汽车安全工作会议,明确要求企业停止使用“智驾”“高阶智驾”等模糊表述,统一规范为“辅助驾驶”,并强调必须清晰界定功能边界,杜绝夸大宣传。这一政策的出台,直接针对此前部分企业通过包装概念误导消费者的乱象——当“智能驾驶”被过度神化,用户对技术的认知出现偏差,由此引发的安全事故为行业敲响了警钟。

 

在此之前,工信部与市场监管总局已加强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准入管理和召回制度,而4月的会议则进一步压实了企业的主体责任。行业组织也迅速响应,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倡议书,呼吁企业科学命名功能、透明化宣传,华为联合多家车企发布《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共同承诺将如实告知用户系统的实际能力与使用限制。这些举措标志着智能驾驶行业从“野蛮生长”的概念炒作阶段,正式迈入“合规经营”的规范化发展时期。

 

智能汽车展了解到,这种转变背后是整个产业对安全底线的重新认知。某参展车企负责人坦言,过去为了抢占市场,部分企业在宣传中刻意模糊“辅助”与“自动”的界限,导致用户产生“车辆可以完全自主驾驶”的误解。如今随着监管细则落地,企业必须回归技术本质,将“辅助驾驶”的定位清晰传递给用户,这既是对消费者安全负责,也是为产业长远发展扫清障碍。

 

技术瓶颈客观存在,理性认知重塑产业生态

除了外部监管压力,车企对技术现实的清醒判断也是宣传转向的重要原因。尽管自动驾驶技术近年来取得显著进步,但距离真正的“无人驾驶”仍有多重技术关卡待突破。从传感器性能来看,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核心硬件在极端天气或复杂路况下的可靠性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例如强光下摄像头可能“失明”,暴雨中激光雷达的探测精度会大幅下降,这些硬件短板直接影响系统的感知能力。

 

算法层面的挑战同样艰巨。自动驾驶系统需要应对千万种复杂场景,从常规的路口转向到罕见的行人突发横穿,当前的算法模型主要依赖人工规则与数据训练结合,对于“长尾场景”(即出现概率极低的极端情况)的处理仍缺乏足够鲁棒性。当车辆遇到从未学习过的特殊路况时,如何做出安全决策仍是行业难题。此外,算力限制也不容忽视,虽然车载芯片算力不断提升,但受限于成本与功耗,量产车型难以承载无限算力,导致系统在实时数据处理时面临性能瓶颈。

 

车路协同与法规建设的滞后,进一步加剧了技术落地的难度。尽管V2X技术被视为突破单车智能局限的关键,但全国范围内智能道路基础设施的覆盖率仍较低,不同品牌之间的数据交互标准尚未统一,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网络。法律层面,现行交通法规仍将驾驶员视为责任主体,L3级以上自动驾驶的责任界定模糊,企业对技术风险的顾虑使得商业化进程更加谨慎。

 

这些客观存在的技术与制度瓶颈,让行业意识到“智能驾驶”的成熟需要时间积淀。正如某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参展代表所言:“我们现在更愿意谈‘辅助’而非‘智能’,因为这是对技术现状的诚实面对。只有正视不足,才能集中精力攻克核心难题。”

 

长期前景依然可期,技术迭代催生产业信心

尽管当前行业处于“冷静期”,但从技术趋势与产业实践来看,智能驾驶的长期前景依然充满想象空间。在智能汽车展上,多家企业展示的最新成果显示,核心技术正在迎来突破: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通过BEV+Transformer架构实现“轻地图”自动驾驶,小鹏、华为等中国企业推出的无图城市辅助驾驶功能已在全国多个城市落地,这些技术创新正在逐步摆脱对高精地图的依赖,提升系统的泛化能力。

 

产业资本的持续投入与测试数据的积累,为技术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全球范围内,Waymo、Cruise等企业的无人出租车已在复杂城市环境中实现规模化运营,中国的百度Apollo、小马智行等公司也在多地开展商业化试点。实测数据显示,领先企业的自动驾驶系统在特定场景下的安全表现已超越人类驾驶员,事故率显著低于传统驾驶,这为技术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更是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中国《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明确了2025年实现高级别辅助驾驶规模化应用、2030年形成较完善产业生态的目标,各地政府加速建设车路协同基础设施与测试示范区,资本市场对自动驾驶赛道的长期信心并未动摇,独角兽企业融资上市步伐加快,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氛围浓厚。

 

智能汽车展了解到,许多参展企业对未来充满信心。某业内专家指出,当前的“降温”并非否定智能驾驶的价值,而是产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正如智能手机从早期的概念炒作到如今的普及,智能驾驶也需要经历从“喧嚣”到“沉淀”的过程,每一次技术迭代、每一公里测试数据,都是在为未来的爆发式增长积累能量。

 

谨慎前行中筑牢根基,智能驾驶未来值得期待

回顾产业发展历程,任何颠覆性技术的落地都伴随着理性与狂热的博弈。智能驾驶行业此次宣传口径的调整,本质上是对“安全第一”原则的回归——当“辅助驾驶”取代“智能驾驶”成为主流表述,意味着行业选择以更务实的态度面对技术现状,以更严谨的标准界定用户预期。这种转变不仅有助于避免安全事故,更能凝聚产业共识,将资源集中到核心技术攻关上来。

 

从消费者角度而言,清晰的功能定位让用户更清楚自身在驾驶中的责任,避免对技术产生过度依赖;从企业角度来看,合规宣传倒逼研发投入,促使更多资源流向感知算法、算力平台、车路协同等关键领域;从行业生态来看,监管与自律的结合正在构建健康的发展环境,为技术突破营造良好的制度土壤。

 

展望未来,随着感知技术的迭代、算力瓶颈的突破、法规体系的完善,智能驾驶终将从“辅助”走向“自主”。当车辆能够真正理解复杂路况、做出安全决策,当车路协同网络实现全域覆盖,道路交通的安全性与效率将迎来质的飞跃。而这一切的实现,需要产业上下游以耐心与恒心攻克技术难关,以开放与合作构建生态体系。

 

智能汽车展期待您,共同见证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在这里,我们看到行业从喧嚣走向理性,从概念回归本质;在这里,每一次技术展示都是对未来的承诺,每一场交流探讨都是对难题的攻克。当谨慎与信心交织,当务实与创新同行,智能驾驶的“主路”已清晰可见——那是一条以安全为基石、以技术为引擎的康庄大道,而我们,正站在这条道路的起点,共同迈向属于智能驾驶的辉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