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电子技术展览会
2025.10.28-30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

自动驾驶汽车需要频繁OTA更新吗?

最近听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那就是智能汽车的OTA(Over-the-Air)是否可以与电子产品的OTA直接对标?回看2024年的数据,各车企的OTA更新其实呈现爆发趋势,根据艾拉比的统计,2024年上半年就有74个品牌推送了290个OTA版本,覆盖超350个车型。2024年10月的功能升级已经接近1000项,并维持在较高水平。有些品牌甚至在2024年进行了46次OTA更新,智能汽车这么高频次的OTA更新真的合适吗?先说一下智驾最前沿的观点,智能汽车不应该OTA更新,对于智能汽车来说,保持系统的稳定性才是最重要的。

在聊为啥智能汽车不应该频繁OTA前,先说下什么是OTA。OTA,即“Over-the-Air”,翻译成中文就是“空中下载”,这是一种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将软件更新、配置调整、功能优化等内容远程发送到设备终端的技术。它早在智能手机时代就已广泛普及,如今随着汽车“软件定义车辆”的理念深入发展,也开始成为智能汽车系统进化的主要途径之一。相比传统的车载系统更新方式,OTA省去了人工干预、实体线缆连接、进站刷写等环节,不仅节省成本,也极大提升了效率与用户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正在推动智能汽车从一次性商品走向持续迭代的“服务平台”,车企不再是单纯的制造者,而是演变为持续运维与升级的系统服务商。但我们必须意识到,OTA并不是一种可以肆意频繁使用的手段。智能汽车不能像手机一样随时更新、即时迭代,其背后存在着对安全、稳定、使用习惯、合规性等更高层次的要求。

在当今智能汽车架构中,软件正成为越来越核心的组成部分。整车企业开始在车辆硬件平台之上,构建一个复杂的操作系统环境,并通过软件进行各项功能的定义和控制。这种由“软件定义”的转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功能不再固定在出厂时刻,而是可以根据后续的OTA不断扩展,持续优化。但同时,这也意味着每一次OTA都可能带来一次“系统重构”的过程,即便只是某个功能逻辑的微调,也可能波及多个系统模块的协同状态,乃至整车的运行逻辑。而智能汽车所承载的,不只是娱乐和交互,它更是一个高速运行中依赖于电子信号做出判断和响应的移动空间。任何一个判断延迟、误触发,甚至是用户界面的误导性调整,最终都可能影响到驾驶行为和交通安全。

软件定义的魅力在于灵活,而它的风险恰恰也来自这种灵活。不同于手机等消费类设备相对单一的操作场景,汽车的使用环境高度复杂,存在极端天气、高速行驶、频繁启停、多任务操作等诸多不确定性。在这样的环境下,软件系统不仅要稳定运行,还必须具备极高的容错性和实时响应能力。而每一次OTA实质上都是对系统整体“结构性改动”的尝试,无论这个改动看起来多么微小,它都可能对使用者的行为链条产生影响。比如一项功能操作位置的变更,可能使驾驶者在车辆行驶中多停顿一秒寻找目标;一项交互方式的更新,可能改变驾驶者以往形成的条件反射。这种“微小的非预期”,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演变为潜在的安全隐患。

OTA的频繁更新还会对用户“行为模式”产生影响。驾驶者在与汽车交互过程中,很多操作其实是通过长期经验形成的“下意识动作”。这些操作包括了眼睛不离开前方路况,手指滑动寻找常用按钮,脚部的踩踏节奏与车辆动力响应的配合等等。当这些习惯被更新后的系统打破,用户不得不重新学习、适应、训练,这不仅提升了认知负担,更会使得行车过程的风险骤然上升。尤其是UI界面的变动,往往会直接干扰驾驶者的视觉集中,使得他们在执行简单动作(如开关灯、调节温度、切换模式)时分神查找按钮,这在高速、夜间、雨雪等条件下无疑是一种危险行为。而正是因为驾驶者的操作行为不能像使用手机那样有“预留反应时间”,汽车的系统更新才必须以“最小变动”为原则,不频繁、不随意,保持用户的稳定体验。

OTA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也是智能汽车运营中最不可忽视的部分。一辆智能汽车包含数十个控制模块,这些模块之间通过高速总线相互通讯、协调工作。在传统架构中,每一个模块的软件版本是静态协调、统一开发的,而引入OTA后,模块的更新可能是分步、异步进行的,这就有可能出现模块版本不一致、配置项不同步、数据接口不匹配等各种问题。这种问题一旦产生,即使不立即影响驾驶功能,也可能在特定场景下触发系统异常。而一辆车在复杂驾驶环境下遭遇的任何“异常”,都不是可以容忍的。甚至有些车企在OTA后对用户隐瞒某些改动,只在后台记录,而不提供明示更新内容,这无意加重了用户的学习成本,更可能带来安全风险。

监管滞后,是OTA之所以“危险”的一个深层因素。目前汽车行业的OTA还缺乏完整、系统、具有约束力的法规体系。虽然部分国家和地区正在建立OTA标准,但整体仍处于探索阶段。在这种背景下,车企实际上掌握了“生杀大权”——更新什么、更新多频、是否测试、何时上线,大多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意愿。如果企业为了追求产品竞争力,频繁上线未经充分验证的新功能,其后果由谁承担?一旦发生事故,是系统责任、驾驶员责任还是服务商责任?在责任边界尚未厘清的当下,盲目推动OTA,只会不断放大系统失控的可能性。因此,OTA需要进入法制轨道,需要设立统一的分级监管机制,比如将OTA分为“安全类”“交互类”“娱乐类”三个等级,其中涉及驾驶控制的内容必须强制提交独立验证和审查,所有更新应存档备案,重要更新还应提供回滚机制和用户二次确认权限,确保整个过程有据可查、可控、可恢复。

从车企运营角度来看,频繁OTA其实也不利于自身的稳定发展。每一次更新,企业都要投入研发、测试、发布、客服、运维等大量资源,而用户端对更新内容的反馈也极易形成舆论压力,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口碑危机。OTA不应是为了“制造新鲜感”而存在,它应该是出于安全维护、功能优化、问题修复等明确目标,且必须建立在充分测试和用户反馈基础之上。对于真正成熟的企业来说,更新节奏并不是越快越好,而是越稳越好。每一次更新应当是一次能力的沉淀,而非试错的实验。正是因为汽车的使用周期远长于手机,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期望也更偏向“可预期、少变化、高可靠”,而不是不断重构的“数码体验”。在这个意义上,OTA是一项技术服务,更是一种品牌信用的延伸。

用户对OTA的心理预期也应当被充分尊重。在信息爆炸、更新迭代频繁的今天,用户虽然普遍希望拥有最新功能,但他们更在意的是“好用”“稳定”“安全”,尤其对于智能汽车,“安全”要求更应放在第一位。OTA如果只是一味堆砌功能、展示技术炫技,反而容易让人产生“系统复杂化”“用车门槛高”的印象。许多用户对OTA感到不适,不是因为功能不好,而是因为“用了许久的操作习惯被打破了”。在他们眼中,稳定远比进化更重要。尤其对于一些中老年用户、非科技型消费者而言,他们甚至会因OTA改变而丧失对整车系统的信心。因此,对于非必要的更新、界面层面的微调,车企更应持慎之又慎的态度,不盲目更新,不强制升级,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驾驶者对系统稳定性的信赖。

OTA的在智能汽车领域的优势毋庸置疑,它代表着汽车从硬件到软件、从封闭到开放、从静态到动态的深度转型。但越是基础性的技术,越要重视节奏、边界和规范。智能汽车OTA,不该成为一场“毫无边界的进化”,它应当是一种“有标准、有节制、有目标”的系统优化机制。车企不能用手机的思维来看待汽车OTA,用户也不能用数码产品的更新频率去衡量智能汽车的变化节奏。因为这不是一场炫技,而是一场攸关安全与责任的技术进化。

正因如此,智能汽车不能频繁OTA,这不仅仅是出于技术实现的难度,更是源于对车辆运行环境复杂性的认知,对用户行为安全性影响的深度考量,以及对整个行业信任机制与责任链条的尊重。只有将OTA纳入严谨的工程流程、透明的用户机制和完整的监管体系中,才能真正发挥其作为汽车技术演化催化剂的正面价值。否则,再先进的系统,也可能因为一次“错误的更新”而前功尽弃。在智能时代,慢一些、稳一些、旧一些,也许才是真正对用户负责的智慧体现。

*以上内容来源于智驾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