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举办的智能汽车展上,各车企将以“全场景智能驾驶”“无人化出行”为核心卖点。然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同期发布的一份倡议书,却为热闹的行业注入了一剂冷静剂——当智能驾驶技术进入规模化应用关键期,厘清技术边界、坚守安全底线,正成为整个产业必须共同面对的课题。
政策组合拳:划定技术宣传的“清晰红线”
展会期间,中汽协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关于规范驾驶辅助宣传与应用的倡议书》引发广泛关注。这份文件直击行业痛点:要求企业严格遵循《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标,杜绝“智能驾驶等同于无人驾驶”的模糊表述,明确L2级及以下辅助驾驶系统的功能边界,避免因过度营销导致用户误用。几乎同一时间,工信部召开的智能网联汽车准入管理推进会也释放出强烈信号:车企必须对组合驾驶辅助功能开展全场景测试,严禁夸大宣传,切实承担起“驾驶员始终是安全责任人”的告知义务。
这些政策动向并非空穴来风。回顾近年行业发展,部分车企为抢占市场,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成“准自动驾驶”,通过“解放双手”“自动巡航”等话术营造技术幻觉。某新势力品牌曾在广告中展示车辆在暴雨中自动变道的画面,却未明确标注该功能需驾驶员随时接管;个别传统车企在经销商店面播放的视频里,将车道保持与自适应巡航的组合功能称作“智能无人驾驶系统”。此类宣传导致不少用户产生“车辆可独立应对所有路况”的误解,社交平台上频繁出现驾驶员在辅助驾驶开启时低头看手机、甚至在后座休息的危险画面。
中汽协的倡议书特别强调“功能命名科学化”,要求企业采用“组合驾驶辅助”“车道居中辅助”等规范术语,取代“全自动驾驶”“智能领航”等易混淆概念。这与工信部提出的“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形成政策呼应,共同为技术宣传划定了“清晰红线”:任何将L2级辅助驾驶与L3级以上自动驾驶混为一谈的行为,都将被视为违规。
技术现实与用户认知的“鸿沟”:安全事故背后的深层矛盾
2024年因误用辅助驾驶导致的事故中,78%的当事人在事发前曾观看过“车辆自主驾驶”的营销内容;而在正确使用辅助驾驶的用户群体中,事故率仅为传统驾驶模式的1/3。这揭示出一个关键矛盾:技术本身的辅助属性与用户认知的“自动化期待”之间,存在着危险的信息差。
根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标,当前市场上99%的在售车型仅具备L2级能力,即“组合驾驶辅助”。这类系统能在特定场景(如高速公路)辅助控制方向和速度,但方向盘脱手监测、紧急接管提醒等功能的存在,本质上是在强调“驾驶员必须全程监控”。然而,部分车企在宣传中刻意淡化这些安全前提,将“需要驾驶员随时准备接管”的辅助功能,包装成“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智能系统。某合资品牌曾在宣传册中用“AI代驾”形容其辅助驾驶功能,却未在显著位置标注功能适用条件;某国产新势力在用户手册中用“解放双眼”描述车道保持功能,导致用户误判技术边界。
这种认知错位的后果正在显现。2024年某城市快速路事故中,驾驶员在开启辅助驾驶后低头设置导航,车辆因未识别施工区域而撞击护栏。事后调查显示,该驾驶员曾多次观看车企发布的“智能驾驶全场景覆盖”广告,误认为系统能处理所有突发状况。此类案例的频发,促使监管层加速出手——工信部同步推进的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国标修订,要求电池短路后“不起火不爆炸”,与辅助驾驶规范形成安全政策的“双保险”,标志着国家正从硬件安全到软件宣传全面筑牢安全防线。
产业共识的构建:从“技术竞赛”到“责任共同体”
构建安全生态需要多维度发力:首先是技术定义的标准化。展会现场,中国汽研展示的“辅助驾驶功能体验舱”成为焦点——通过模拟暴雨、隧道等复杂场景,直观呈现L2级系统的能力边界:能识别车道线但无法应对临时修路,能跟车行驶但需要驾驶员随时接管。这种“沉浸式教育”模式,为车企提供了用户沟通的新范式。其次是宣传话术的规范化。多家参展企业主动在展台设立“技术说明书专区”,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解释“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并公示《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标要点。某新势力品牌甚至推出“安全驾驶承诺书”,用户购买高阶辅助驾驶功能前需完成安全测试,从源头上减少误用风险。
更重要的是,整个产业正在形成“安全优先”的发展共识。博世、地平线等供应链企业在展会上展示的最新方案,均将“驾驶员状态监测”作为核心模块;华为ADS、Momenta等智驾方案商特别强调“人机共驾”理念,其技术路线中预留了100ms级的紧急接管响应机制。这种从技术研发到市场推广的全链条责任意识,标志着智能驾驶产业正从“野蛮生长”迈向“成熟自律”。
面向未来:在开放创新中坚守安全底色
对于参展的车企而言,这是一次重新审视自身定位的契机:当智能驾驶的竞争从“参数比拼”转向“体验深耕”,谁能率先建立“技术透明+安全可靠”的品牌形象,谁就能在用户心中占据先机。
欢迎来到智能汽车展,在这里,我们不仅展示前沿技术,更倡导理性认知与安全责任。让我们共同守护智能驾驶的技术初心,用清晰的边界定义、透明的沟通机制和扎实的安全实践,为每一次出行保驾护航。这,才是智能汽车产业送给用户最珍贵的“未来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