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聚焦于国产智能驾驶技术带来的出行变革时,一辆以116km/h行驶的智能汽车在辅助驾驶状态下撞向施工改道的水泥桩,系统仅留给驾驶员2秒的接管时间,这一事件撕开了技术发展与用户期待之间的裂痕,也让行业不得不直面智能驾驶发展中的深层矛盾:从技术可靠性到权责界定,从用户认知到法规建设,中国汽车智能化正站在突破瓶颈的关键节点,而智能汽车展将见证这一关键节点。
一、行业发展现状:在快速渗透中寻找技术定位
当前,我国汽车智能化正经历从单一功能辅助向复杂场景拓展的关键转型。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突破50%,消费者对安全、便捷与智能体验的需求,正推动行业向高级辅助驾驶领域迈进。在智能驾驶分级中,L2及以上级别系统已成为市场主流,但细分来看,多数量产车型仍集中在基础辅助阶段。例如,部分品牌推出的增强型辅助驾驶功能,虽能支持城市导航辅助、智能泊车等场景,但驾驶责任主体仍为用户。值得关注的是,尽管行业对L2.5、L2.9等细分分级存在非正式命名,但从技术本质看,我国智能驾驶仍处于辅助驾驶范畴,L3级以上的自动驾驶尚未实现商业化落地。
智能汽车展了解到,头部企业正通过差异化技术路线抢占市场。有的品牌依托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提升环境感知能力,有的则通过算力升级优化算法决策效率。然而,行业整体仍面临技术成熟度与场景复杂度的矛盾——当车辆行驶在城市道路或复杂高速场景时,系统能否精准识别临时障碍、突发状况,成为检验技术可靠性的试金石。
二、三大核心挑战:技术、法规与认知的三重困局
技术可靠性短板亟待补齐。感知系统的环境适应性成为突出问题:纯视觉方案在逆光、暴雨等极端天气下易出现误判,毫米波雷达对静态障碍物存在识别盲区。某品牌车型曾因摄像头在大雾环境中未能有效识别抛锚车辆,导致事故发生;而另一起事故中,系统仅提前2秒发出接管预警,低于人类应激反应的生理极限。算法层面,端到端大模型对“长尾场景”的处理能力不足,临时改道、异形障碍物等非常规场景的漏检率较高,暴露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现实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人机权责界定成为行业发展桎梏。随着辅助驾驶功能的普及,法律滞后性与技术先进性的矛盾日益凸显。L2级系统要求驾驶员随时接管,但部分车企在宣传中使用“无需手动干预”“解放双手”等模糊表述,导致用户认知与技术实际能力错位。当事故发生时,车企与用户之间的责任划分缺乏明确法律依据:有的企业通过宣传视频展示“双手离盘”场景,却以免责声明规避责任;有的在事故发生后以“用户未及时接管”为由推诿。这种“技术承诺”与“法律切割”的双重标准,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制约行业规范化发展。
用户认知偏差加剧安全风险。调研显示,不少消费者将L2级辅助驾驶等同于完全自动驾驶,甚至认为“可以短暂分心”。车企营销中的夸大宣传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认知混乱:“超级智驾”“零接管”等术语模糊了技术边界,而对传感器局限、极端场景应对等关键信息的告知不足,使得用户难以建立准确的风险认知。尽管相关部门已要求整改宣传用语,但长期形成的认知惯性仍需系统性教育来扭转。
三、破局路径:构建技术、法律与生态的协同体系
技术攻坚:以冗余设计提升系统可靠性。针对感知缺陷,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成为破局关键。通过4D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与视觉系统的三重校验,可显著提升复杂环境下的感知精度。某企业已通过异构传感器融合,将暴雨环境下的漏检率降低至个位数。在算法层面,开发可解释AI模块,对关键决策节点进行可视化追溯,有助于提升系统透明度与可信赖度,让用户直观理解系统的“思考”过程。
法律革新:明确权责边界与风险共担机制。完善责任分配机制是行业法治化的核心。建议建立“车企举证倒置”制度,要求企业在事故诉讼中自证系统无缺陷;同时,将L2级事故责任从用户主责转向车企承担超出设计阈值的责任。引入国家级第三方数据公证平台,存储原始驾驶数据,可破解车企数据垄断问题。此外,开发“智驾责任险”,将保费与事故率挂钩,通过市场机制倒逼企业提升技术安全性。
认知重塑:从规范宣传到强制教育。行业监管部门已出手整治夸大宣传,要求企业使用“组合辅助驾驶”等规范表述,禁用“自动”“高阶”等模糊词汇。在此基础上,可借鉴国际经验,将智驾系统操作资质纳入驾驶证考试,要求用户通过模拟极端场景测试方可激活功能;同时立法明确车企的线下培训责任,确保用户充分理解技术边界与操作规范。
站在智能汽车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我们既要看到技术突破带来的想象空间,更要正视发展中的深层矛盾。从德上高速的事故到行业集体整改宣传用语,从多传感器融合的技术探索到责任法规的顶层设计,中国汽车智能化的成熟,需要技术创新与生态建设的双线并行。
智能汽车展期待您,共同见证技术与责任共舞的产业新篇,一起驶向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出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