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电子技术展览会
2025.10.28-30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

智能座舱展|2024 新能源车市十大技术变革: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深度碰撞

从去年 7 月到 11 月,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连续五个月突破 50%,传统燃油车逐渐退居二线。在这一背景下,各大车企不仅在续航、动力等硬实力上持续突破,更将重心转向智能化与个性化创新,纷纷参加智能汽车展等活动。以下十大技术变革,揭示了新能源车赢得市场认可的核心逻辑。

图片来源网络

一、混动技术刷新能效边界

比亚迪第五代 DM 混动技术以 46% 热效率、2.9L 亏电油耗和 2100km 综合续航震撼市场,推动秦 L 等车型月销突破 3 万辆。吉利雷神 EM-i 系统更以 2.62L 百公里油耗和 2390.5km 极限续航发起挑战,奇瑞 C-DM 则通过直播验证 2000km 续航能力。长安超级增程技术将内燃机热效率提升至 44.28%,小鹏 P7 + 通过 OTA 优化使 60kWh 电池车型续航达到 615km,百公里电耗控制在 12kWh 以内。

二、充电技术迈向智能化

理想 MEGA 与岚图知音搭载的 5C 超充技术,分别实现 12 分钟充 500km 和 3 分钟充 100km。上汽通用与宁德时代联合研发的 6C 超快充磷酸铁锂电池,理论上 10 分钟可充满。充电体验方面,能效电气推出人脸识别充电桩,始途科技的充电机器人 CUBE 03 可自动完成充电,还能在电网高负荷时智能回充,优化能源结构。

三、补能体系成为竞争新赛道

华为超充网络已覆盖全国 118 座城市 466 座站点,理想超充站达 1185 座覆盖 190 城。岚图在推出纯电动车型后,也开始布局智慧超充站。这些品牌虽以增程混动为销量主力,但正加速向纯电领域转型,补能体系建设成为抢占未来市场的关键。

四、固态电池进入量产倒计时

智己汽车今年 4 月搭载超快充固态电池,广汽埃安宣布 2026 年全固态电池量产,奔驰、本田等国际车企也明确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固态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和稳定电解质,有望解决液态电池的自放电和温度敏感问题,但导电性、成本控制等难题仍待突破,预计 2025 年将有更多半固态车型上市。

五、底盘技术赋予车辆 “舞蹈” 能力

蔚来 ET9 的天行智能底盘系统通过全主动悬架实现积雪抖落功能,仰望云辇 - Z 技术用悬浮电机替代传统减振器,提升复杂路况稳定性。问界 M9 则通过道路预瞄系统与自适应主动悬架结合,实时优化底盘表现。未来底盘技术将向个性化调校方向发展,AI 技术的引入值得期待。

六、智驾平权加速落地

华为与小鹏在智驾领域分走不同技术路线,前者坚持多传感器融合,后者尝试纯视觉方案。15 万元级车型开始普及高阶智驾,如 MONA M03 顶配版、AION RT 次顶配版等。硬件成本控制成为关键,禾赛科技将激光雷达集成到前照灯,高通与大疆通过集成化方案降低成本,推动智驾向 10 万元级市场下探。

七、AI 大模型重构人车交互

小米汽车与鸿蒙智行率先将 AI 大模型量产上车,支持 “车窗打开一半” 等精准指令和问答交互。小鹏、蔚来、理想等品牌也推出自研大模型,传统车企如奇瑞则选择与科大讯飞合作。自研大模型虽前期投入高,但能更好融合整车特性,具备长期竞争优势。

八、车机互联进入深度融合阶段

鸿蒙 OS 与星纪魅族的 Flyme Auto 代表了当前车机互联的最高水准。鸿蒙通过广泛手机适配扩大用户基础,Flyme Auto 则与吉利旗下 19 款车型深度整合,并与红旗展开合作。两者均突破传统 CarPlay 的功能局限,实现跨设备无缝衔接。

九、整车智能定义未来汽车

比亚迪发布整车智能战略,通过易四方技术和璇玑 AI 大模型,实现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毫秒级协同决策。吉利则开发出支持无人驾驶漂移的 AI 数字底盘,计划 2025 年应用。这种跨系统融合的技术路径,打破了智舱与智驾的割裂,开创了智能汽车发展新范式。

图片来源网络

十、跨界设备拓展用车场景

问界 M9 的 HUAWEI XPIXEL 智慧投影大灯可实现凤舞九天等迎宾灯效,深蓝 S05 支持自定义内容投射。尽管全彩投影尚未普及,但像素大灯、云台相机等跨界配置,精准满足了户外出行用户的需求,成为车企差异化竞争的新抓手。

从能效突破到智能交互,2024 年的新能源车市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技术重构。随着固态电池、整车智能等前沿技术加速落地,汽车行业的洗牌已悄然开始,唯有在电动化与智能化双线突破的企业,才能在智能汽车展中占据先机。

 

文章来源:电车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