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B强配落地,激光雷达、智驾芯片迎来窗口期
【摘要】2024年下半年,国家标准《轻型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完成起草并进入征求意见阶段,自动紧急制动系统(下称AEB)将从推荐性标准升级为强制性国家标准。
这意味着AEB不再是高配选装,而将成为安全标配。
这一政策拐点将撬动传感器、芯片与算法生态的深度重构,产业影响力远超预期,国产汽车供应链迎来新一轮窗口期。
01 AEB,从“选装”到“合规”
AEB,全称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是当前L2级辅助驾驶架构中的核心之一。
其原理是通过传感器主动检测前向碰撞风险,在必要时发出警示甚至自动刹车,减少因驾驶员注意力分散或疲劳驾驶导致的追尾事故。
在智能驾驶快速发展的背景下,AEB被认为是“最有性价比的安全配置”,但此前长期停留在高配或选装阶段。
这一现象正面临政策反转。
近日,国家标准《轻型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完成起草,进入公开征求意见阶段,预计将于2025年6月30日完成落地。
该标准由原GB/T 39901推荐性标准升级为强制性规范,适用范围也从M1类乘用车扩展至N1类轻型货车,并新增仿真测试、行人及非机动车目标识别等更高阶要求,对标欧盟法规UN R-152。
此前,中国AEB普及滞后,根据乘联会数据,AEB在国内乘用车整体渗透率约为60%,而在售价8万元以下的入门级车型中,装配率仅为2.6%。这意味着大量中低端市场仍缺乏最基础的前向主动安全能力。
对比国际标准,欧盟早在2022年7月起就要求所有新认证M1/N1车型必须标配车对车AEB功能。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亦已明确,将在2029年前实现AEB全车型强制安装。NHTSA预计,这项技术可每年减少约362起交通死亡事故与2.4万起伤害事件。
更关键的是,AEB的技术成熟度与成本结构已具备大规模落地条件。
早期AEB依赖单一毫米波雷达,成本高达数千元且误触发率较高,如今主流车型则普遍采用“雷达+摄像头”融合感知系统,部分高阶车型甚至引入激光雷达补盲。
从国际监管趋势、市场结构差距到技术经济性基础,中国市场AEB强制化已具备全方位可行性。真正的拐点,只差一纸法规落地。
02撬动千亿智能车规市场
从产业链看,AEB系统的本质并非简单的“加装传感器”,而是构建一个涵盖感知、决策与执行的闭环系统。
其结构主要包括三大模块:感知层由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测距设备组成;决策层则是车载控制单元负责数据分析、判断碰撞风险;执行层通过电子制动模块完成紧急制动响应。
这套系统构成了L2级智能驾驶能力的最小闭环单元,是辅助驾驶体系中的底座能力。
根据国联证券分析报告,不同方案下AEB系统的单车价值量差异较大。
入门级纯摄像头方案约800–1500元,适用于成本敏感型车型;中端配置为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组合,价格在2000–3000元之间;而在部分中高端车型中已开始引入激光雷达,构建更复杂的融合感知方案,系统总价值可达4000–5000元。
以市场测算来看,这一系统级能力正在带来明确的产业规模放大效应。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曾指出,若在8–16万元价格带的主流乘用车市场全面导入AEBS功能,将带来每年超500万套的系统新增装机量。
如果以年销2500万辆新车、AEB系统均价2000元计算,仅前装市场就能撬动超过500亿元人民币的新增市场空间。
更重要的是,在后装改装、商用车更新、电动化智能出海三重因素推动下,AEBS产业链正向更广泛场景外溢。
国联证券预测,到2027年,中国AEBS系统的整体产业链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000亿元。
03谁在兑现?产业链三大关键环节重估
AEB从“选装”变“强制”的背后,是汽车感知链路的一次系统重构,感知层、芯片层与算法层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三者之间不再是松耦合,而是融合架构下相互依赖、相互验证的整体能力。
感知层,激光雷达从去年开始就已经进入千元机加速上车阶段。
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上,共有56款新车展出了智能驾驶方案,其中44款搭载激光雷达,仅12款为纯视觉方案。可见,激光雷达正在成为AEB系统“高精度补盲”的刚需选项之一。
当前行业主流产品价格已从最初的7–8万美元下降至200美元以内,单位成本下降近百倍,性能却持续迭代。
激光雷达市场形成了禾赛、速腾聚创、华为三强并立局面。
其中,禾赛科技凭借28.6%的前装搭载率稳居第一,旗下AT1440系统具备1440线超清扫描能力和超3400万点/秒的点频,能够精准捕捉微小的路面变化。
速腾聚创以26.8%紧随其后,其EMX系统拥有192线及“凝视”模式,配合20Hz高帧率,可实现对高速动态目标的快速捕捉。
华为则凭借其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强大的研发实力,以21.4%的搭载率位列第三。
激光雷达厂商正在推出成本下探、接口标准化的系列产品,明确定位L2+级别AEB与城市NOA的主力方案,感知硬件的“平民化”进程正在加速落地。
计算层,国产芯片厂商正在迅速切入合规布局。
爱芯元智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Axera)成立于2019年5月,目前已实现大规模上车量产,凭借两大自研核心技术—爱芯智眸AI-ISP和爱芯通元混合精度NPU,提供全系列辅助驾驶参考解决方案。
爱芯元智推出了旗下M57系列芯片,在前代产品的基础上实现性能的全面提升,标志着国内芯片厂商在AEB+NOA应用层实现又一次高位突破。
M57集成自研爱芯智眸AI-ISP与混合精度NPU,算力提升至10TOPS,原生支持BEV算法,支持800万像素的前视一体机,兼容200万像素摄像头。
在125℃高结温环境下仍能保持3.5W以内低功耗运行,在满足L2级别算法性能需求的同时,兼顾电车与油车的功耗约束。
此外,M57已通过ASIL-D级安全认证,并适配多种主流辅助驾驶方案,亦满足国内外相关法规的要求,目前已完成首个欧洲项目定点开发。
凭借“高性能、低功耗、快部署”的组合优势,爱芯元智正在逐步建立在合规AEB系统中的芯片信任基座。
硬件之外,算法能力是否具备系统集成和工程落地能力,正成为主机厂在方案选型中的核心考量。
举例而言,从去年到今年轻舟智航的声量、订单暴涨,与其拥有超60万台大规模NOA量产交付经验高度相关,且轻舟已将其自研感知模型下沉至L2级AEB平台。
轻舟智航正式发布基于地平线征程6M芯片的端到端城市NOA解决方案,为行业首次在单颗征程6M芯片上实现该能力落地。
该方案不仅实现城市AEB+NOA融合闭环,更通过算法优化、模型剪枝与软硬联合调优,充分释放中低算力平台潜力,以极致效率应对中低配车型对成本与性能的双重要求。
此外,无论配置高低,AEB系统的感知准确性与响应闭环都必须一致,这成为其被主机厂重点考察的重要逻辑。
据悉,今年安全智驾已成为轻舟突破声量的重要因素,上述方案也采用了轻舟首创的安全的端到端技术架构。
激光雷达实现硬件下沉,芯片厂商打开国产替代窗口,算法企业迈向交付闭环,AEB强配正在带来规模更大的产业机会。
04尾声
从功能配置演变为行业合规门槛,AEB系统变革的拐点将重塑产业链条上下游的商业模式与格局。
对包括禾赛科技、爱芯元智、轻舟智航在内的国产玩家而言,AEB强配不仅是一轮增量市场机会,更是一次系统级进场的正当理由。这是一次出牌机会,更是对交付能力的正面考验。
2025深圳国际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展览会
AUTOMOTIVE WORLD CHINA 2025
2025.10.28-30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
Shenzhen World Exhibition & Convention Center (Bao’an)
参展咨询
Fergie Peng 彭女士
0755 2383 4576
官方客服
添加客服微信
加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交流群
及时获取行业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