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电子技术展览会
2025.10.28-30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量产元年开启,车企如何抢滩登陆

今年以来,多家车企密集宣布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量产计划,包括华为、小鹏、比亚迪等多家车企明确将 2025 年作为加大布局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例如,华为计划在尊界 S800 车型首发 ADS 4.0 系统,聚焦高速场景 L3 功能;小鹏 XNGP 系统则通过 “无图模式” 扩大城区覆盖范围。从硬件层面来看,轻量化传感器(如固态激光雷达)和高算力芯片(如英伟达 Orin X)的普及降低。2025 年将成为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规模化量产元年。

一、产业变革,智驾启航

1.1 自动驾驶分级:L3 是车辆驾驶权变更的关键分水岭

根据 2021 年发布、2022 年开始实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我国将自动驾驶分为 L0-L5 级,其中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是车辆驾驶权变更的关键分水岭。L3 级及以上级别可称为自动驾驶,车辆可在特定条件下持续执行全部动态驾驶任务。

当前,随着比亚迪引领的智驾平权所掀起的智驾功能逐步下探到各个平台化车型的风潮,各家车企已从单纯的卷L2、L2++(当然这里无论多少个++都未能发生质的改变哈)功能逐步过渡到L3级功能的搭载,最大的不同就是L3 级以下为辅助驾驶,人类驾驶员需要持续执行全部动态驾驶任务。其责任边界上的划分仍旧不明确,比如今年小米su7出现智驾系统晚报警故障导致撞车致死案中,仍旧无法界定具体的责任边界。或者最终推演出的责任方为用户,这将导致有些并不熟悉智驾系统的情况下会在今后的车型选购中对智驾类车型望而却步。

而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指在设计运行条件下,车辆自动驾驶系统持续执行全部动态驾驶任务,且在系统失效时具备最小风险策略,但驾驶员需要对系统请求作出适当响应,在系统要求时接管车辆。这一特性明确化了L2++和L3的责任边界,这一点非常关键,通过确定性的责任边界划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打消用户的顾虑。笔者认为,可以大大提升智驾功能在用户选购中的比率。反过来,用户选购率的提升,可以助力智驾系统在通过数据闭环上采集更多有用的数据,来不断优化系统功能。这看起来应该是双赢的局面。

当然,就L3的法规而言,国内外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示如下。其中,中国要求L3系统强制安装车载事件记录仪(EDR),导致硬件成本增加¥800-1200。

1.2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技术原理:多技术协同运作,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技术原理主要基于成熟可靠的行驶环境感知能力、精准实时的决策与控制算法,以及稳定可靠的通信和导航系统。

成熟可靠的行驶环境感知能力: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车辆需装备多种传感器,如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以实现多传感器融合模式下极端天气、复杂路况等环境精准感知能力。摄像头可识别交通标志、车道线、车辆、行人等目标物;毫米波雷达能实时监测车辆周围目标物的距离、速度和角度;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束,构建高精度三维环境模型。多种传感器数据相互补充,提升感知准确性与可靠性。

精准实时的决策与控制算法:在复杂交通场景下,自动驾驶系统需根据实时感知的环境信息,快速、准确地进行路径规划和行为决策。该系统运用先进算法,如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对大量交通场景数据进行学习与训练,从而使车辆在不同场景下做出合理决策,如跟车、超车、避让等。同时,决策系统会将决策结果转化为控制指令,精确控制车辆的加速、减速、转向等操作。

稳定可靠的通信和导航系统:车辆需与外界进行通信,获取实时交通信息、地图数据等,如通过车联网技术与云端服务器、其他车辆及路边基础设施通信。高精度导航系统为车辆提供精确位置信息,确保车辆按规划路径行驶。同时,通信和导航系统需保障网络和数据安全,防止信息泄露与恶意攻击。

二、主机厂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布局情况

近三年,各家车企对L3的研发基于自动驾驶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逐步迈向商业化。特别是2025 年为量产元年,车企加速布局。2025 年 2 月 19 日,北京群智信息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发布报告称,2024 年全球 L2 级以上新车智能驾驶渗透率达到 45%,预计 2026 年渗透率会增长到近 60%,其中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占比有望达到 8.5%,自动驾驶主流方案正从 L2 级向 L3 级迈进。

多家车企表示会加快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新品的推广。近期小鹏、小米、理想、华为、奇瑞、广汽、极氪等多家自主品牌密集发布智驾最新进展,头部车企预计将于 2025 年实现 L3 级别智能驾驶方案的量产落地,智驾产业发展提速,有望进一步增强汽车产业科技属性,赋能汽车产业链估值提升。

2.1 国内自主品牌:积极推进智驾平权,加速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落地

华为在 Pura 先锋盛典及鸿蒙智行新品发布会上发布 2025 款问界 M9,智驾系统升级为 ADS3.3,可实现园区 / 停车场低速 “无人” 驾驶 + 跨城的车位到车位,将于今年三季度全系升级 ADS4.0,即此前提出的 L3 级别智驾功能。

3 月 18 日,广汽集团发布智能科技品牌 “星灵智行”,宣布将于今年第四季度量产并上市销售全国首款 L3 自动驾驶乘用车;

同一天,奇瑞集团在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推出 “猎鹰智驾” 系统,并计划于 2026 年实现 L3 技术量产上车,率先应用于星纪元 ET 车型;

同样在 3 月 18 日,极氪发布千里浩瀚 H9 智驾方案,作为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技术架构,将由极氪全新旗舰 SUV 极氪 9X 光辉首发搭载。极氪科技集团搭载极氪自研浩瀚智驾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技术的新车已在 4 月上海车展亮相,年底具备量产交付能力。

更早一点,2 月 5 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开工信中表示,今年下半年小鹏将率先实现 L3 级别全场景自动驾驶;长安汽车也于 2 月 9 日宣布,2026 年天枢智驾将实现全场景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2028 年实现全场景 L4 级功能。

2.1.1 华为:发布高速 L3 商用解决方案,引领智驾升级

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持续发力,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之前的ADS 3.0:未明确提及多版本支持不同等级 L3 等情况,2024 年发布后逐步搭载和升级,实现 “车位到车位” 和 “VPD 泊车代驾” 功能量产商用。

2025 年 4 月 22 日,在华为乾昆智能技术大会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靳玉志发布了华为最新一代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ADS 4 乾坤智驾系统,并在行业内首发高速 L3 商用解决方案。这一举措标志着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引领了行业的智驾升级趋势。ADS 4:分为 ADS SE 基础版、ADS Pro 增强版、ADS Max 超阶版和 ADS Ultra 旗舰版等多个版本,ADS Ultra 旗舰版支持高速 L3 商用,2025 年发布后计划第三季度首批车型完成升级,还计划实现高速 L3 商用 / 城区 L3 商用试点。

此次发布的华为乾昆 ADS 4 提供了 4 个配置版本中 ADS Ultra 旗舰版可支持高速 L3,同时涵盖泊车代驾 VPD、车位到车位 P2P、城区智能辅助驾驶 NCA、高速智能辅助驾驶 NCA、全场景泊车、全维主动安全等功能。这是中国首个高速 L3 商用解决方案,代表了目前国内智能辅助驾驶领域的顶尖水平。按照规划,问界 M9、M8 都将在今年第三季度全系升级至 ADS 4,尊界 S800 则会成为 ADS Ultra 的首批首发车型之一。

为实现高速 L3 商用,华为对新一代 ADS 4 乾坤智驾系统相对于ADS 3.0 进行了全方位升级。

1)架构方面

总体说来,ADS 4.0与ADS 3.0属于架构同源。新架构ADS 4.0 方案下,在云端,借助扩散生成模型技术,实现了 “AI 教 AI” 的高效进化模式,大大提升了系统的学习和进化能力。在车端,具备多传感器全模态感知能力,能够生成更优驾驶轨迹 。

1ADS 3.0:算法架构基于 BEV+GOD 2.0+RCR 2.0 架构,采用 GOD 感知网络 + PDP 决策网络 + 本能安全网络,将第一代的 BEV 方案与 GOD 融合形成 GOD 大网,采用端到端大模型。

1ADS 4:采用全新的 WEWA 架构,由云端的世界引擎(World Engine)和车端的世界行为模型(World Action Model)组成。相比 ADS 3.0 架构,端到端时延降低了 50%,反应更快,变道更丝滑,无效变道次数减少,通行效率提升 20%,重刹率降低 30%。

与 ADS 上一代架构相比,新架构端到端时延降低 50%,重刹率下降 30%,通行效率提升 20%。在安全性能升级方面,包括全维防碰撞系统 CAS 4.0、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分布式毫米波雷达等,为高速 L3 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2)安全方面

1ADS 3.0:具备多重冗余设计,融合多传感器数据保证极端天气稳定运行;AEB 防碰撞能力升级,前向新增对斜穿行人、两轮车提前预判,后向新增支持锥桶、水马等障碍物避碰。

1ADS 4:从 CAS 3.0 升级为全维防碰撞系统 CAS 4.0,以 “全时速、全方向、全目标、全天候、全场景” 五维安全为目标。全时速覆盖从 1km/h 到 150km/h。

全方向首发量产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提升车尾感知;全目标首发量产舱内激光视觉传感器 Limera 提升远距离小目标检测能力;全天候首创分布式毫米波雷达提升极端天气检测能力;路面自适应 AEB 功能升级能精准感知路面附着系数。首发量产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最小精度达3cm ,可精准感知下沉台阶、水管等负向、悬空、异形障碍物。还首创分布式毫米波雷达,能在雨雾尘天气可靠工作。

3)功能及体验方面

1ADS 3.0:实现不依赖高精地图的高速、城区高阶智能驾驶,通过 “多模态融合感知 + AI 实时建模” 技术实时构建道路环境模型;城区智驾更精准连贯,泊车功能新增自定义靠左 / 靠右功能;决策速度提升 1 倍,决策更类人,驾控体验更平稳。

1ADS 4:某些高配版本(如 ADS Ultra 旗舰版)正式支持高速 L3 商用,驾驶员可适当转移视线但需保持警觉并及时接管。增强版哨兵模式与乾昆云瞰结合,支持手机实时查看四路环视影像并隐私脱敏。

4)底盘引擎方面

ADS 3.0:无相关提及重大升级。

ADS 4:华为数字底盘引擎 XMC 升级,采用全域融合架构,实现车身、电机、悬架、转向、制动和热管理 6 合 1 全域融合,控制处理能力提升 10 倍,协同器件数量增长 5 倍,通信链路时延压缩至 1ms 以内,端到端调度效率提升 10 倍。

2.1.2 奇瑞:推出 “猎鹰智驾” 系统,下探智驾价格门槛

奇瑞汽车在智能化战略布局上取得了显著进展。2025 年 3 月 18 日,奇瑞发布了 “猎鹰智驾” 智能化方案,并计划在 2026 年率先实现量产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车辆。“猎鹰智驾” 系统分为猎鹰 500、猎鹰 700、猎鹰 900 三个级别,其中猎鹰 900 搭载 VLA + 世界模型新一代智驾系统,AI 算力将达到 1000TOPS ,具备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能力。

奇瑞通过智驾版奇瑞小蚂蚁首次将智驾上车价格区间下探至 6 万元级,较此前比亚迪创造的 “天神之眼” 智驾门槛低 1 万元。该车型将搭载包括自动泊车、遥控泊车、高速 NOA 领航等在内的 23 项智能驾驶功能。至 2025 年底,奇瑞将有 30 余款车型搭载猎鹰智驾,覆盖奇瑞全品牌全系车型,涵盖燃油、混动、增程、纯电全动力形式,并在全球市场同步推进。

奇瑞汽车工程技术研发总院院长高新华表示,依托 240 亿公里全球验证数据与 “数字平行宇宙” 仿真测试平台,奇瑞每天可完成 2000 万公里模型学习与 100 万公里仿真验证。“猎鹰智驾” 依托端到端大模型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全域场景的精准感知与毫秒级决策。

2.1.3 广汽:第四季度量产全国首款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乘用车

广汽集团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布局也十分积极。2025 年 3 月 18 日,广汽集团发布了智能科技品牌 “星灵智行”,并宣布将于今年第四季度量产并上市销售全国首款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乘用车。此外,广汽旗下昊铂品牌将全系产品标配高阶智驾,传祺及埃安两大品牌全系搭载智驾和自动泊车,主流车型全部搭载高阶智驾。

广汽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透露,在 L4 级无人驾驶领域,广汽与滴滴自动驾驶合作的具备全球化适配能力的业内首款 L4 级无人驾驶前装量产车型将在今年内下线交付;2026 年初,广汽集团将成为国内首家前装量产 L4 级无人驾驶产品规模化运营的车企,并与滴滴自动驾驶合作构建 “AI + 智造 + 运营”L4 商业生态闭环。2027 年,集团将正式推出面向个人用户的 L4 级无人驾驶车型

2.1.4 极氪:发布千里浩瀚 H9 智驾方案,推进 L3 级技术落地

极氪科技在智能驾驶方面也有新动作。2025 年 3 月 18 日,极氪发布了千里浩瀚 H7、H9 两套智驾方案,其中 H9 为极氪打造的一套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技术架构,将由极氪全新旗舰 SUV 极氪 9X 光辉首发搭载,并将在上海车展正式亮相。

这一方案搭载了由极氪自研自制的双 Thor 芯片域控制器,算力达 1400TOPS。感知硬件方面,除常规的激光雷达,还包括 4 个 dToF 补盲激光雷达,用以提升车辆的感知能力。极氪科技集团 CEO 安聪慧透露,搭载极氪自研浩瀚智驾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技术的新车会在 4 月上海车展亮相,年底具备量产交付能力。

2.1.5 小鹏:下半年率先实现 L3 级别全场景自动驾驶

小鹏汽车一直将智能驾驶作为重要发展方向。2025 年 2 月 5 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开工信中表示,今年下半年小鹏将率先实现 L3 级别全场景自动驾驶。小鹏将 AI + 汽车作为公司的 “三条增长曲线” 之一,训练了数百亿参数规模的云端基座模型,采用上亿公里的真实驾驶数据进行预训练。

2026 年,小鹏还将规模量产支持 L4 级别低速场景无人驾驶的车型。即将上市的小鹏 MNOA M03 Max 车型则首次把城区智驾门槛降低至 15 万元级别。

2.1.6 比亚迪:2025 年全方位布局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

继2024年,腾势品牌实现城市NOA(无高精地图)后。2025年,比亚迪召开智驾平权发布会,比亚迪全系标配L2+。同时,比亚迪规划2025年,其高端车型落地L3级(法规允许条件下),Robotaxi车队试运营。到2030年,全平台兼容L4级硬件,软件通过OTA逐步释放。

合作供应商方面,比亚迪持续与国产“车载芯片一哥”地平线联合开发征程6芯片,算力达560TOPS,2024年装车。同时,持续与global芯片龙头NVIDIA合作,预计2025年起搭载Thor芯片(2000TOPS),支持舱驾一体。算法供应商方面,与Momenta深度合作,投资布局L3-L4级数据闭环,共享无图方案。

2.1.7 长安:2026 年实现全场景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

长安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也制定了明确的发展规划。2025 年 2 月 9 日,长安汽车宣布,2026 年天枢智驾将实现全场景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2028 年实现全场景 L4 级功能。长安汽车积极投入研发,不断提升智能驾驶技术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努力推进相关工作。

2.2 外资品牌:部分车企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持续拓展市场

2.2.1 奔驰:全球首个获得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国际认证

奔驰在自动驾驶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奔驰是全球首个获得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系统国际认证的车企,并于 2022 年在德国率先推出搭载该系统的车型。2025 年初,奔驰在德国推出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 DRIVE PILOT 驾驶领航系统的新版本,支持车辆在高速公路上最高时速至 95 公里 / 小时。奔驰在 L3 有条件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其在全球市场的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2.2.2 Rivian:计划 2025 年实现免手动驾驶,2026 年实现 L3 级自动驾

Rivian 在自动驾驶领域也有明确规划。Rivian 计划在 2025 年实现免手动驾驶,并在 2026 年实现 L3 级别的自动驾驶。考虑到技术发展节奏,其 2025 年推出的部分车型或许会为 L3 有条件自动驾驶做准备,甚至不排除有具备 L3 有条件自动驾驶功能的可能性。Rivian 正积极推进自动驾驶技术研发,有望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3、L3技术路线对比分析

3.1、 L3传感器技术路线

整个L3有条件自动驾驶技术路线仍旧继承了L2+级技术路线整体思路,总体说来分为激光雷达派、纯视觉派、融合方案、低成本方案等几个大类。其中,激光雷达派依赖硬件冗余解决Corner Case,适用场景为极端天气、复杂城区(如华为HI在深圳暴雨天表现优异),但容易陷入"高成本-低渗透率-数据量少"的死循环。典型华为HI方案成本是特斯拉5.6倍,但城区场景接管率仅低30%。如下表汇总了智驾系统的典型几个技术路线配置对比分析:

纯视觉派能够解决数据闭环构筑壁垒(特斯拉影子模式),当然也可能产生光学物理极限(逆光/暗光场景检出率骤降)的瓶颈。典型的案例是特斯拉在逆光场景的误报率是激光雷达方案的17倍。传统融合方案中的平衡点将激光雷达用于前向关键感知,4D毫米波补盲侧向。后续2025年4D雷达或替代侧向激光雷达。实际上,低成本方案当前并不太适合直接推演到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上,其风险是夜间/极端场景接管率较高,当前的目标市场也是15-25万元车型,通过减配实现L2++来普及。

3.2、L3功能安全

接下来,我们将从功能安全(ISO 26262 ASIL等级)角度,对各主机厂L3技术方案的差异进行深度剖析,结合硬件冗余设计、故障降级策略、预期功能安全(SOTIF)等关键维度展开对比。在自动驾驶的E/E系统的功能安全概念中,如果将“功能继续”设置为安全状态,直到驾驶员接管驾驶为止,则可以获得“冗余系统(双重系统、三重系统等)”的安全策略。

如下表表示了整个市场环境下,各家主机厂的不同功能安全策略。各家主机厂安全策略深层逻辑大致可以分为以特斯拉/小鹏为代表的新势力激进派,以华为为代表的科技公司赋能派,以及以比亚迪/大众为代表的传统车企保守派。

如上可见,新势力激进派的核心逻辑是用软件迭代速度弥补硬件冗余不足。比如特斯拉FSD V12通过神经网络端到端输出控制信号,可以省去传统功能安全中间件,这样做的风险是ASIL流程难以覆盖AI黑箱行为。而像华为这类科技公司赋能派的杀手锏则是全栈可控的"硬安全"设计。比如华为MDC810的锁步核实现99.9999%故障检测覆盖率。当然,其代价就是单控制器成本超¥8000,是英伟达Orin的2倍。而像比亚迪/大众这类传统车企保守派则是在成本与安全间取公约数采取相应的平衡术。比如比亚迪方案在下一代产品中用4D雷达多目标跟踪替代激光雷达,但暴雨天聚类算法失效概率上升。而大众应急方案则是在L3级奥迪A8搭载双制动系统(ESP+iBooster),但算力仅限60km/h以下。

总 结

总体来说,当前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发进行中,2025年也将是针对L3级自动驾驶量产的爆发元年,各家主机厂正向抢做“带头大哥”。法规临界点定义:中国《汽车自动驾驶系统分级》强制要求L3以上系统需满足ASIL-D,可能导致一些传统的L2的技术方案趋势可能并不能适配于L3系统。比如,4D雷达方案面临合规风险。其功能安全演进趋势也在整个2024-2025年期间,从激光雷达+4D雷达融合架构将成为ASIL-D新基准(华为/奔驰新S级),而特斯拉则尝试用雷达模拟器(Radar Emulator)通过UN-R157认证。各家主机厂也相继采用一些有效的技术手段推动L3的商业化技术进程。而在2026年后,量子惯性导航(如Cold Atom)因其提供绝对位置冗余,很可能替代高精地图,基于ISO 26262修订版将纳入AI安全认证标准(比如针对神经网络不可解释性)。

*以上内容来源于焉知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