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电子技术展览会
2025.10.28-30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

车企技术突围战:头部企业抢滩前沿科技新赛道

当汽车产业进入智能化与电动化深水区,奇瑞、广汽、吉利等头部车企正以设立科技子公司的方式,构建技术护城河。这些新主体聚焦智能驾驶、动力电池、低空出行等前沿领域,通过独资研发与生态合作双路径,推动汽车技术从集成创新向原始创新跨越。  

图片来源:中国汽车网

 

一、智能化技术:从单品突破到系统重构

奇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传统车企在智能化领域的战略升级。这家注册资本12.8亿元的全资子公司,将核心业务锚定在智能驾驶系统开发与汽车电子零部件制造,其研发的多传感器融合算法已实现200米范围内障碍物的动态识别,配合线控底盘技术,可支持L2+级自动驾驶功能的快速迭代。而广汽集团与华为合作的GH项目实体——华望汽车技术公司,则聚焦智能车载设备与无人飞行器制造,其开发的智能座舱系统采用华为鸿蒙OS内核,实现了车机与智能家居的无缝互联,预计2026年量产的5G-V2X终端将支持车路协同的毫秒级响应。

吉利与奔驰合资的星穹张量科技公司则剑指车用软件底层架构。该公司研发的分布式操作系统,通过微内核设计将车载ECU算力利用率提升30%,其开发的AI驾驶决策模型已在杭州智慧城市道路完成10万公里路试,复杂路口通行效率比传统方案提高40%。江淮汽车参股的中安智联则聚焦智能汽车芯片设计,其首款车规级MCU芯片采用28nm工艺,可满足车身控制域的高可靠性需求,预计2026年实现量产装车。

 

二、新能源技术:材料创新驱动产业变革

在新能源领域,长安汽车投资5.5亿元成立的辰致轻量化科技公司,正推动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车身结构件的规模化应用。其开发的热压成型工艺将碳纤维部件生产成本降低40%,应用于某款新能源SUV后,车身重量减少15%,续航里程提升8%。智己汽车郑州公司则专注于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研发,其制备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膜离子电导率达10-3S/cm,配合高镍正极材料,使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智能汽车展预计2027年搭载该技术的车型续航将超过1000公里。

值得关注的是,车企在新能源技术研发中正强化全产业链协同。奇瑞智能科技联合天弋能源开发的CTP 3.0电池包,通过Cell to Pack技术将体积能量密度提升至255Wh/L,配合智能热管理系统,-20℃环境下续航保持率达85%。广汽高域科技则探索新能源与低空经济的技术融合,其开发的混合动力飞行汽车动力系统,采用车用增程器与航空电机的耦合设计,巡航状态下燃油效率比传统直升机提升30%。

 

三、前沿领域:低空经济开启立体出行时代

车企对低空经济的布局正从概念走向落地。广汽高域科技作为广汽飞行汽车品牌实体,已完成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气动布局设计,其采用的八旋翼分布式动力系统,单电机故障时仍能保持稳定飞行,预计2025年推出的示范运行方案将在广州、深圳等城市构建"地面充电站-空中航线"立体网络。吉利控股集团则通过收购美国Terrafugia公司,获得飞行汽车折叠翼技术专利,其开发的Transition车型已完成FAA适航认证,陆地行驶模式下最高时速115km/h,空中巡航速度达185km/h。

在技术协同方面,车企与科技企业的跨界合作成为关键。华望汽车技术公司依托华为的5G与AI技术,开发的飞行汽车交通管理系统,可实现100平方公里空域内100架飞行器的实时调度,其避障算法通过10万小时模拟测试,碰撞风险降低99.9%。这种"汽车技术+航空标准"的融合创新,正在重塑立体出行的技术体系。

 

四、技术突围的底层逻辑

车企设立科技子公司的深层逻辑,在于破解传统研发体系的效率瓶颈。奇瑞智能科技通过"母公司赋能+独立运营"模式,将新技术研发周期缩短40%,其建立的敏捷开发团队可实现每周一次的软件迭代。而吉利与奔驰的合资模式则聚焦优势互补,前者提供中国市场的智能网联数据,后者输出豪华车的电子电气架构经验,这种协同使星穹张量科技的车载软件平台开发成本降低35%。

但技术突围仍面临挑战。长安辰致轻量化科技的碳纤维部件量产初期良品率仅65%,通过引入AI视觉检测系统后提升至98%;广汽高域的飞行汽车电池系统需同时满足车规级的安全性与航空级的能量密度,其研发的固态电池 pack 通过1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90%,才突破技术瓶颈。这些案例表明,汽车技术的前沿突破,正从单一技术创新转向"材料-工艺-系统"的全链条攻坚。  

图片来源:中国汽车网

 

当车企科技公司成为技术创新的主战场,从智能驾驶到低空出行的技术矩阵正在重构智能汽车展的格局。这些新主体不仅承载着车企向科技公司转型的战略愿景,更推动着汽车技术从跟随创新向源头创新的关键跨越,为全球汽车产业的技术变革提供中国方案。

 

 

文章来源:中国汽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