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若某地区突发暴雨,道路被积水淹没,交通标线消失;或是出现一个没被系统学过的异型交通标志。如果训练数据中没有类似案例,纯视觉模型往往就“看不懂”,甚至会作出错误决策。
更严重的是,深度学习模型往往具有“黑箱”属性,难以解释其为何做出某个判断,给故障排查和系统优化带来巨大难度。而多传感器融合系统(例如激光+视觉+雷达),由于具备多源数据校验机制,可以在一个传感器失效时由另一个补充,从而提供更强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
06缺乏速度感知能力,难以应对高速场景
自动驾驶系统不仅需要识别物体“是什么”和“在哪里”,还要判断“它会往哪里走”、“它走得有多快”。在高速行驶场景下,这种时间敏感性尤为重要。、如在高速路上,系统就需要根据前方车辆的速度和加速度预测其变道行为,做出及时响应。
摄像头虽然能连续捕捉图像帧,但其本身无法直接获取物体的相对速度信息。纯视觉方案通常依赖光流(optical flow)技术或目标跟踪推断速度,但这种方法精度不高,尤其在图像模糊、采样间隔变动等情况下更易失准,导致系统无法精准预测前方车辆运动趋势。
相反,毫米波雷达可以直接提供目标的径向速度数据,极大提升系统对周围动态变化的响应能力。在高速场景下,这种能力往往决定着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性。纯视觉方案在这一关键技术能力上的缺失,使其很难单独胜任高速自动驾驶任务。
07安全冗余不足,难以满足L4以上自动驾驶要求
在自动驾驶等级逐步迈向L3/L4的过程中,对系统稳定性、故障容忍度、安全冗余的要求极高。任何一个传感器的短时失效,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各车企普遍采用“传感器冗余”策略,即多个不同类型的传感器相互印证,确保感知结果的可靠性。
纯视觉方案由于成本考虑,通常不设置冗余摄像头或多类型感知系统。一旦主摄像头遭遇污染、损坏、遮挡或软件崩溃,整个系统感知能力将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失明”。这种单一感知模式的安全风险,无法满足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可靠性要求。
尤其是在如Robotaxi、自动配送车等无人化运营场景中,无法依赖人工及时干预。一旦出现感知故障,车辆就只能停滞,甚至误操作,带来极大安全隐患。而多传感器融合方案由于具备更强容错能力,可通过其它传感器“顶上”,避免系统全盘瘫痪。
08视觉是基础,融合才是未来
不可否认,视觉在自动驾驶感知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摄像头具有成本低、体积小、信息密度高的优点,是自动驾驶的“眼睛”。但仅靠“眼睛”无法完成所有驾驶任务,尤其是在安全和冗余要求极高的L4/L5级别自动驾驶系统中,必须有“耳朵”(雷达)、“手指”(触觉)、“大脑”(地图与高精定位)等配合。